鄉(xiāng) 愁
當我成家立業(yè)之后,才真正離開家鄉(xiāng),平添了許多鄉(xiāng)愁。上學之際,雖離開家鄉(xiāng)多年,但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離開家鄉(xiāng)的感覺,絲毫沒有,所以也不知道何為鄉(xiāng)愁。成家了就不一樣,即使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都覺得離開家鄉(xiāng)很遠了。鄉(xiāng)愁到底是什么也說不清,淡淡的傷感又伴有濃濃的思念,看似很清晰卻又有些模糊。
也許,鄉(xiāng)愁就是老家的那一排排泥巴土墻、白石灰、黑瓦房,因為那里載有我們的童年,充滿溫暖。一到夏天,陽光順著屋脊檐縫射進來,三三兩兩的小伙伴拿著揀來的碎玻璃片兒對著陽光,各自挑著角度反光到其他人的臉上,然后得意地咯咯笑。那時候自然不知道什么反射、折射之類的原理,只知道能照出亮光,還能耀人眼。也算是作為游戲的一種,算不上高科技,遠遠比現(xiàn)在眼花繚亂的游戲機有趣的多,我們一大村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們都喜歡玩這個,而且還玩不厭,每年都玩,從小玩到大。每到冬天,一大家人圍著火盆吃著吊鍋,聊著天,再冷的雪天都覺不到冷。尤其是盼望著家里來年紀大的、會講故事的客人,一群小伙伴圍坐在火盆邊,纏著長輩們給我們講故事,戰(zhàn)爭片、傳奇片或者是靈異故事,膽大的豎著耳朵聽,膽小的一邊聽著還往火里擠擠,更膽小的就不敢聽了,只顧添著木柴,用旺旺的火苗趕走心中的膽寒。簡簡單單的幾間房屋,現(xiàn)在已有些破舊和損毀,望上一眼,記憶回去很多年,青春卻已不再。
或許,鄉(xiāng)愁是父母的嘮叨聲,因為那都是最親近、最和諧的聲音。孩提時,總免不了受爸媽的約束,整天都有兩張嘴放在身上,一會叮囑不能到處亂跑,一會叮囑不能同小伙伴打鬧。于是,總是在盼著快快長大,然后上學、參加工作,離開家里,自己掙錢,不需要父母的管束。真正離開家里去上學了,也還是擺脫不了父母的嘮叨聲,不僅打電話嘮叨,還托人帶信嘮叨。從那么小的孩子到現(xiàn)在,這么多年都過去了,如今的爸媽也近六十了,我成家了也很少回家,即使回去也是匆匆忙忙的,他們也很少有機會嘮叨。但是曾經(jīng)那樣啰嗦、嘈雜的聲音卻令我懷念不已。
再或許,鄉(xiāng)愁是那山澗流淌的小溪和茂密的小樹林,那里留有我們的小腳丫兒,涼絲絲的。暑假來臨時,不管暑假作業(yè)堆有多高,一大群小伙伴便開始到小溪里玩,一村子的小朋友親戚們都喜歡到我們那里去玩,遠的、近的表哥、表弟、表妹們都來了,不為別的,就是喜歡到小溪里逮小螃蟹、小泥鰍和小魚兒,每個人都拿著一個瓶子,穿著涼草鞋輕手輕腳地撿起小溪的石頭,一翻開一只小螃蟹,一翻開一只小螃蟹,一抓一個準兒。從早到晚的,飯都顧不上吃,其實抓來的螃蟹都放掉了,從這條小溪放到那條小溪,抓來的小泥鰍和小魚才會用油過一遍,然后曬干,再放點辣椒炒著吃,的確很美味,想想,酸口水都來了。放暑假的時候,除了到小溪里玩,我們還喜歡到屋后的樹林里去玩,爬樹、抓小鳥、摘蘭草、找野果子,這些我們都會干。我們也不在乎做這些到底有什么意義和樂趣,只是特別喜歡山里的氣息和靈氣,喜歡穿梭在樹林里,也不計較到底抓到小鳥沒有,或者有沒有摘到蘭草,又或者找到的野果子能不能吃、或者吃起來有多酸,這些我們都不管,當時的我們也從來記不起來要去管這些,只覺得這一切多么的有趣啊,比電視里看到的大型游樂場還好玩。
又或許,鄉(xiāng)愁是一道道美味和一種種特產(chǎn);是鄰居老大娘和老大爺相互依靠的身影;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和耕地;是遠處綿延的大山;是門前那條緩緩流淌的河流。再或許,鄉(xiāng)愁是那黑的、白的、麻灰的羊群;是那白白的一搖一晃的老鴨和鵝群;是莊稼人耕田和收割莊稼的背影……。鄉(xiāng)愁是數(shù)不盡的,鄉(xiāng)愁也是說不完的,更是念不完的,鄉(xiāng)愁永遠留在腦海里。
?
(李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