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里我將自己的童年劃分成兩段,一段是我10歲之前我們一家三口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的日子,另外一段則是我10歲到13歲和外公外婆一起住的那三年。其實我自己家和外婆家也只隔了幾公里而已,可能是年紀小的緣故,記憶里這段距離會被那一下雨就到處坑洼泥濘的石子路拉的很長。因為離的近,所以村落的結構、房屋的風格也是一樣的徽派建筑,除了靠著山,前面有條河,有口古井,村子中心位置都會有一個堂屋,我們村稱呼它為“公堂屋”,外婆那個村則稱呼它為“老堂心”。
??? 雖然在稱呼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功能上卻是完全一樣的,主要被用來存放比較大型的農耕工具(類似收割水稻用的大桶),辦喪事(村里過世的人棺材都得在這里存放兩天,然后從這里抬出去下葬),龍燈的制作繪畫和存放(龍燈是我們當?shù)氐膫鹘y(tǒng)民俗文化代表)。因為房子歷史悠久,加上那時候村里條件都不寬裕,導致年久失修,所以我兒時的印象里堂屋都會漏雨漏風。
??? 小時候,下雨天沒地方玩,我們會經(jīng)常在堂屋里面躲貓貓,藏在各種放有稻草的農具里或者各個角落里一貓就是半天,可能是因為空間狹小和有遮擋物的原因,記憶里下雨天的堂屋會異常的溫暖,偶爾從破窗的縫隙里穿過來的風也是異常的暖和。傍晚放學趴在石板上寫完作業(yè)后也會在堂屋附近找一片空地玩彈子球或者跳皮筋,冬天里趴在寒冷的地上一個勁的瞄準,或是穿著笨重的棉衣棉褲盡管跳出一身汗也發(fā)現(xiàn)自己蹦不高。此時,如果繞著堂屋盤旋的寒風忽忽的拍打幾下凍得通紅的小手和一股腦鉆進濕透的棉衣棉褲里,還是會讓人凍的不禁打幾個哆嗦。
??? 說來也巧,我家就在我們村的公堂屋旁邊,外婆家也剛剛好就在村子老堂心隔壁。前面提到過堂屋除了會放農具外,還有就是辦全村的喪事,這讓我從小就看到了很多人的離去,另外舞龍燈那是正月里全村最熱鬧的時候,所以我也從小就習慣、體驗了這種喧鬧。
??? 我覺得對于歷史來說,老建筑保留很重要,但是傳承和借鑒也同樣重要。堂屋的保留,使得大家記得人的離世需要有送別的儀式感,讓龍燈民俗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但是除了這些,我覺得它總是有一股風,記憶里有從窗戶縫隙里穿過來的也有繞著它從墻角吹過來的,總是讓人深刻難忘,我稱它為“風氣”。說到一個村或者一個家庭的風氣,我們會想到的詞藻會是些什么?淳樸?善良?敗壞?十惡不赦?可能都會有吧。
??? 記憶里我的老太太(我爺爺?shù)膵寢專?,年老了得了老年癡呆,到處亂跑,所以被我爺爺長期關在一個小房間里,窗戶上的塑料紙都被她給扯壞了,記憶里她會從窗戶的破洞里給我塞吃的糖,經(jīng)常對我笑,偶爾也會聽見她發(fā)瘋了一樣的對著外面吼叫,說她要出去。只要有機會家里人給她送吃的開門的時候我都會跟進去,她總是會對我笑,但是我記得不多的印象里有幾次她坐在地上嘴里不知道在嘟嚕著什么,直到她那夜真的離開了塵世。我就站在她床前,我不記得當時自己哭沒哭,但是我確定我是傷心的。我們村的堂屋在我小的時候住過村里一對孤寡老人,他們無兒無女,自己的房子太破沒法住,村里就讓他們住到了那里,我們經(jīng)常會去他們家鬧騰,從此對堂屋辦喪事的凄涼、憂恐也不再害怕??傆X得他們家每天飄起的炊煙就暖了整個村子很多年。
??? 外婆村子里有個精神失常的老人(傳言她的小兒子去海南打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導致她思念悲傷過度,才誘發(fā)精神分裂),之前也是被關在自家的房子里,后來那房子倒了,被另外兩個兒子嫌棄,最后只能寄宿在老堂心的大門口的稻桶里,那里幾乎相當于室外,印象中有一次女兒給她買了一點排骨,她燉湯的時候誤將洗衣粉當作鹽放進了湯里,泡沫沸騰但她還是把肉和骨頭都重新倒出來洗洗最后吃了下去。外婆家就在老堂心的隔壁,老堂心有一個天井,我下雨天就會來這里看雨從天井落下來,引起無限思緒,想著有一天這些雨能不會那么無情的一直困擾著我的家庭。望這天井的三年,是我被別人冷眼刺痛的三年,還有三年后續(xù)的人情冷暖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外公外婆一直是我眼里樸素善良的典范,他們一輩子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墒蔷驮谖译x開他們之后有一年里,從來沒再來過我家、關心過我的舅舅,有一天來到了我們在城里租的廉價小平房里,氣呼呼的當著我的面對我媽說我外公已經(jīng)70多歲了能死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不記得,但是那句話徹底顛覆了我對他的看法。還有如今對我外婆的態(tài)度,到現(xiàn)在我都想不明白勤懇踏實的外公外婆有哪里對不住他。得到同樣待遇的還有我奶奶的媽媽,一位近百歲的老人最后被小兒子關在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里,赤裸著身體,每天只能喝冰冷的井水度日,所謂的床跟廁所相差無幾。這些事情如果不是發(fā)生在我身邊,我親眼所見,我這輩子都不會相信。請問,這些老人到底做錯了什么?你們?yōu)槭裁匆@樣對他們?這些晚輩的做法真的比從天井落下來的雨和吹進來的風還要讓人心寒。
??? 如今堂屋還在,現(xiàn)在生活好了,村子都開始注重保護了,房頂墻體修葺一新,看上去漂亮了很多。但是風總是會穿堂而過,給人的體會,只能冷暖自知。人類的生命一代接替一代,每個人總有老的一天,前輩為下一代做個榜樣,不要讓孩子的看到太多的陰暗,感受到太多的寒冷?我們走的路正了,這堂屋的風再冷,跨過了嚴寒,裹著春天的嫩風吹來只會一天暖過一天吧。? (行者的春夏秋冬)